網頁

2009/11/03

挖掘歷史。剝皮寮藝條通一日遊

提起台北萬華,龍山寺這個香火鼎盛的"名所",真的是海外皆知,寺內參拜的香客們,早已不分國界。

而西門町更是年輕人朝貢的聖地,

撥開地圖,在廣州街、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,有一處被歷史淹沒的老街,逐漸的被挖掘出來,那就是剝皮寮。

初聽之下,莫要以為這裡是個屠殺之鎮,據地方耆老所言,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傳船運進杉木,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。




因為該長約數百公尺的街道於1945年之後,列為老松國小的校地預定地且不能增建改建,因此意外被完整保留。
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於2003年8月成立剝皮寮古蹟保存再利用的經營團隊-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。
2004年,該街東段部分整修成歷史街道區,不過緊鄰該國小的西段部分,仍維持頹圮的老舊建築模樣。
(文 from 維基百科)

原10/10國慶因為風災而停辦,這一天我們還是來到了台北,除了既定行程外,剝皮寮是今天的重點行程之一,

沿著廣州街往龍山寺方向走,便可見到古時紅樓風情般的建築逐列而起,參和著現代水泥大樓,這裡就是剝皮寮,

迎面的磚牆,卻塗上孩童時的卡通圖案,"混搭"風格便如此一般





走進老建築改建的剝皮寮主展場,內部的視聽室正播放著文化局製作的「走過亭仔腳,回首剝皮寮」紀錄片,在這裡不妨停下腳步細細聆聽,對於這塊土地會有更多的了解。



展場附近散落了許多牛雕像,透過牛以及藝術彩繪,傳達創作者的意念,有興趣的人不妨找找這些牛在哪裡,



主展場內的另一角,富有光影讓人着迷





藝術家李明則的作品: 團圓月亮



從前的旅社仍保留部分原貌,水泥、磨石地,非常的有回憶的味道



透過旅社窗外,歷史與現代皆映眼簾,



街角一景,道出無限的歲月痕跡



西藥房,佔據著每個人心中不大不小的記憶片段,



藝術家吳燦政的作品: 聲音圖書館,藉由擺設與聲音來傳達這理早被遺忘的人事物,



不過我似乎雙腳定住般的凝視著這一個角落,心裡直傳來非拍不可的聲音,於是上了腳架,按下了這一個瞬間



外國藝術家 梅拉.嘉斯瑪 替這裡的文化創做了一個這樣的藝術品,上頭似台灣的古建築,而籃子裡放著磁碗,透出喜慶味道




以文化重建來說,Lion認為剝皮寮所呈現的非常的成功,沒有一點制式的政府味,結合龍山寺以及附近的景點,更加深固了此處的文化價值
而似乎他們所要做的並不是這樣而已,有興趣的話不妨遊覽 剝皮寮官方網站,或許在來這裡之前,可以獲得相當的觀念及收穫。


縱使拿著底片機,有難免手癢的想自拍,這次夥同Jerry一起遊玩,也增添了不少樂趣,所以快門就跟著多按了幾下了







天上又開始飄著細雨,而我們離開了剝皮寮藝條通,往龍山寺的範圍走去....(待續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