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港原為河港,最盛時期,曾經有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」這樣的順口溜,可見當時的盛況,但因泥沙淤積,船隻漸漸無法順利停靠,因此而沒落,但此地自清朝以來,自日治時代,風俗文化卻保存的相當完好,鹿港雖在當時沒落,但卻在現在又興盛起來。
提起鹿港的著名景點,其中最為知名不外乎是"天后宮"以及"龍山寺",不論何時皆香火鼎盛。
(這個迴廊在龍山寺中,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,從拜亭走到後埕,彷彿心也跟著淨化了)
下了高速公路彰化交流道往鹿港行,沿著彰鹿路就可以進入鹿港市區,而我們計劃是由下往上的逛去,依序是: 龍山寺、九曲巷、鹿港老街(半邊井)、天后宮,最後銜接攝影活動。
剛踏入龍山寺廟埕時,就被吸引住,台灣的廟宇許多,但卻無這樣脫俗的感覺,確切的說,竟似遁隱之人所居住的場所。
(從三川殿望向拜亭的框景,這張圖前段似乎捲到了底片最前端,所以很整齊劃一的曝出一條線,乾脆稍作後製呈現)
後殿一角
正殿一角
戲亭正中上方的圖騰
(雕工非常仔細,且每根樑柱都有一些警世箴言,非常有意思)
三川殿一角
不覺的時間已中午,隨便吃些零食充飢,我們往下個點走: 九曲巷(意樓、十宜樓),卻無奈目前意樓與十宜樓皆整修中。
[九曲巷]
昔日街房建成彎曲迂迴,是為防止秋冬強烈的九降風吹襲,如今卻演變成鹿港的特色之一。
檢視較大的地圖
(我好喜歡這個角落,總覺得在這個角落,不論是任何人、事、物,都可組合成不同變化的風景)
終於彎出了九曲巷,出口剛好是市場,也恰恰好省了我們覓食的時間。
吃完就繼續往上走去,偌大的招牌在前方指引著,老街到了。這條瑤林街,有著鹿港最多商店的聚集,吃的、玩的、用的,都在這裡,其中有個名景點"半邊井",就在入口處附近。
[半邊井]
檢視較大的地圖
半邊井其實是完整的一囗井,只是被一道牆隔成兩半,在牆內的一半,是提供給自己人使用的。在牆外面的那一半,則是供給沒有能力鑿井的人自由汲水取用。由此小小地方可見當日純樸的民風與濃厚的人情味。
但我們越往上走卻越沒Feel,因為這裏已經太商業化了,彷彿讓人看到內灣老街的陰影。
又恰好天后宮今天有活動,我和KATE都不喜歡那種震耳欲聾的聲音和人潮的擁擠感,因此匆匆的穿越了老街,往外面的中山路走出去。
其實中山路也算是鹿港的老街之一,其中一些商行的建築,都稱的上是古蹟,稍留心,很多角落都可以說出一大堆故事。
眼角中,對街警局的旁邊,一串串燈籠吸引著我走了過去,原來這是吳敦厚老先生的住居。
吳敦厚,何許人也,國寶是也,繪製燈籠超過一甲子,從1940年開業至今六十五年,他的作品被譽為民俗「文化國寶」,精確繪製,用色鮮艷。中外人士都給予極高的評價。甚至國外名人都慕名來拜訪他。
雖然老師早已封筆,但他的作品與名聲仍是台灣的第一把交椅,今日無緣見到他,甚是可惜。
此時已下午,該是去找外拍團了,今天的MD - MORI 穿著一襲大紅色旗袍,恰恰與鹿港街道融合在一起,古典美的超有味,也造成了老街上的一股騷動。
行程的最後,決定去王功漁港尋覓有無落日色溫,約快半小時的車程到了海邊,風景卻是迥異風情,
強烈的海風冷到快要將脖子吹斷,加上雲層又厚,是不可能美景可看了,不過倒是很佩服遠方沙灘的年輕人們,嬉戲全不受影響。
王功漁港海岸一角
(這位老兄穿著短袖等大景勒,真是辛苦你了)
趁著天色未暗,脖子未斷,趕緊回家囉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